5月5日至6日,在中心常务副主任、党总支书记赵洪的带领下, 艺术教育中心原主任郑小筠等党支部成员,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驱车颠簸,来到了河北省阜平县九曲十八弯深处的革命老区马兰村,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过了一次以“踏着革命足迹、学习校友榜样、体验峥嵘岁月”为特色主题的组织生活。党支部同时还带去了捐赠的乐器、文具等学习用品。

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是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小学。前往马兰村小学的路途中,赵洪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活动的目的及行程,一是重温老区的革命历史,传承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思考现在,展望美好的明天。赵老师说:太行深处的马兰村有着光荣革命历史,是新中国红色新闻的摇篮。抗日战争时期,邓拓带领《晋察冀日报》报社成员在此战斗生活了四年,而《晋察冀日报》是《人民日报》的前身。1944年5月,这里诞生了邓拓主编的对中国命运影响深远的《毛泽东选集》。二是学习并慰问校友榜样—邓小岚。邓小岚是邓拓之女,缘于个人身世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把马兰村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她为马兰村集资4万元,把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并组建了马兰村小乐队,致力于将音乐带到这个美丽的山村。邓小岚像“蚂蚁搬家”似的一件件把从亲戚朋友募捐来的乐器从北京背到了马兰。为了让孩子们掌握乐器,邓小岚只能尽量多地住在马兰,最开始是借住在村头的老乡家,后来她在新修建的校舍里给自己安排了一间房门与教室连通的小屋,还从县城里买来了电饭锅、碗筷和被褥……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马兰,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这个并不富裕的小乡村。音乐改变了这个村庄里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打开了一道认识并通向外面世界的窗。

汽车开进寂静的马兰村,就传来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笛子等演奏的美妙旋律。我们顺着这优美的旋律,来到了马兰村小学小乐队的教室。在一间四五十平方米的音乐教室里,架子鼓、小提琴、电子琴、手风琴、钢琴、吉他、长笛、黑管等乐器一应俱全,墙上贴着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的画像,黑板上则是密密麻麻的音阶和用旧挂历背面抄写的歌曲简谱。小乐队的孩子们正在上音乐课,他们的老师,是清华大学化工系64级校友邓小岚女士。 看见我们进来,小乐队的孩子们显得有点拘谨,但在邓老师的指挥下,用小提琴、手风琴、吉他、电子琴、笛子边演奏边唱《龙的传人》、《欢乐颂》、《友谊地久天长》、《山楂树》、《送别》以及反映他们自己心声的《美丽家园》等多首曲目时,孩子们活泼起来。他们用自己精彩的表演表达了内心的感谢。当悠扬的琴声在这简陋的教室响起的时候,当红色革命歌曲及世界名曲在孩子们手里顺畅地弹奏出来的时候,当看见孩子们演奏音乐时表现出的快乐、自信的表情的时候,在场的人们无不感到欣慰与感动。孩子们的歌声是那样的纯真、自然。

邓小岚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在校期间参加了弦乐队,自己喜欢拉小提琴。退休后,她回到马兰村,当时在村口建烈士纪念碑,她让孩子们唱歌,孩子们竟无一人能唱一支完整的歌。她从此下决心,让孩子走进音乐。自2004年开始至今,一直坚持着每年多次坐着颠簸的公交车往返于北京和马兰之间。教孩子们唱歌弹琴,让这里的孩子学会了演奏原来叫不上名字的乐器,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稚嫩的心灵。邓小岚说:“我只想尽我所能把这些孩子教好,在物质上我的能力有限,但是至少在精神上我不会让他们觉得比别人差,让他们有自信的感觉。我会一直坚持教,直到他们上大学,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音乐能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希望他们能在音乐中获得快乐。只要有机会我就带他们去北京开阔视野。” 邓小岚的音乐,使这个深山里的小村子有了别样的生机,所有的村民都对她充满尊敬。
演出结束后,赵洪老师代表艺术教育中心党支部当场把捐赠的文具亲自发给孩子们,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音乐,好好学习,并承诺安排孩子们到清华大学观看演出。随后,在邓小岚校友的带领下,活动小组驱车参观了马兰中心小学,向马兰中心小学捐赠了口风琴。活动小组与老师们话家常,深入了解革命老区的教育情况和当地农民生活情况,老师们那纯朴的微笑深深地感动着我们。

赵洪老师和邓小岚学长就进一步与马兰小学开展联谊互动,派人到马兰村指导音乐教学等帮扶支教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座谈。身为艺术教育工作者,大家深有感触,一致认为,要把音乐带给真正渴望音乐的人们,对走进落后地区,多开展艺术扶贫支教,用音乐启迪人的心灵,塑造美好人生,为中国梦插上腾飞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