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

重视艺术教育是清华的优秀传统,一百多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看历史,不难发现,清华园曾走出不少艺术名家,也有众多来自理工科的院士、科学家、工程师们在艺术领域有所擅长,还有大批治国栋梁曾参与过校园艺术实践活动。


艺术大家

他们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在校期间所受到来自学生活动的艺术熏陶使他们走上艺术的道路,日后成为中国现代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上的名师巨匠。

洪深(1894—1955):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实科,在校期间是戏剧社编剧部的主任,清华园里的戏剧实践,让他认识到“戏剧是感化人类有力的工具”。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跟随名师倍克教授学习,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西方戏剧理论的留学生。他对文明戏从形式到内容的彻底变革标志中国话剧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赵元任(1892—1982):清华园里走出来的著名语言学家,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拥有“跨学科、跨领域”背景,在数学、物理学、哲学等领域颇多建树。同时,广泛涉猎欧洲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是中国谱写钢琴曲第一人,他的音乐创作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新纪元。是一位文理兼重,全面发展的学者。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校十年,先后参加过10个社团,包括清华游艺社、文学社、美术社、丄社、美司斯社、戏剧社等。在丄社,探讨文学、美术、社会、经济等问题;在美司斯社研究艺术及其与人生的关系。1922年赴美学习西洋美术。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他的书法、篆刻造诣很深,被时人奉为精品。

 

黄自(1904—1938):中国早期音乐教育的奠基人。1916年考入清华学校,在校期间参加童子军鼓笛队,在管乐队中演奏单簧管,在合唱队中唱男高音。18岁开始学习和声与作曲。一生中创作多个“中国第一”:第一部交响乐曲(《怀旧》)、第一首救亡歌曲(《抗敌歌》)、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第一部电影音乐(《都市风光幻想曲》)。他栽培了近代第一批专业音乐人才,是第一个系统地、全面地传授欧美近代专业作曲技术理论并有着建立中国民族乐派抱负的音乐教育家。

顾毓琇(1902—2002): 教育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是清华戏剧社第一任社长,1922年写成我国最早的现代四幕话剧《孤鸿》。对古典音乐具有很深造诣,1940年出任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首任院长和国民政府礼乐馆馆长。此外,他的正式身份是一位科学家,在数学、电机、现代控制理论等方面有突出成就。被认为是“文理融通一奇人”。

曹禺(1910-1996):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成为清华“剧坛”的核心人物。当选“清华戏剧社”社长,使其得以繁荣发展。1933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写成《雷雨》,将中国现代校园戏剧提升到专业戏剧的高度,《雷雨》也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经典和精品。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

刘曾复(1914—2012):生理学教授、京剧研究家。他以研究“整合生理学”和“定量生理学”享誉国内外生理学界。1932年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戏曲活动,曾演出《空城计》、《洪羊洞》、《宝莲灯》等众多剧目,“在清华过足了戏瘾”。刘曾复在戏曲界有着很高的声望,被誉为“京剧艺术的活字典”、“通天教主”。


学术大师

广泛的艺术爱好和艺术实践激发了他们丰富的联想和激情,使他们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极具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学术大师。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赴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回国后先后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在学期间,加入军乐队,担任小号/短号首席。任军乐队队长时,从中等科学生中招收小队员,解决了军乐队缺乏接班人的难题;清华著名男声四重唱之一。

吴征镒(1916—2013):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55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校期间活跃于清华园戏曲舞台,爱好昆曲,是清华剧艺社的重要成员。

王大中(1935—):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200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在学期间是清华舞蹈队的一员, “鄂尔多斯”舞在清华的第一批表演者。

钱易(1936—):环境工程学家与环境工程教育家。1959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研究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是清华教师合唱团的领唱。

马国馨(1942—):建筑设计大师,1959年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建筑系。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首都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1998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学期间曾是军乐队队员,演奏萨克斯,目前为清华艺友合唱队队员。


治国栋梁

学生艺术团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受到艺术熏陶的同时,也锤炼了自身的组织协调、团队合作能力,成为具有非凡领导力的综合型人才。

胡锦涛:1959年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在校期间是学生文艺活动积极分子,曾担任学生文工团舞蹈队团支部书记。

朱镕基: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之余痴迷唱戏,酷爱拉京胡。

彭佩云: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系,在校期间为清华文艺社团合唱队队员。

华建敏: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在校期间为文艺社团合唱队队员,曾担任文工团副团长。

陈清泰:原国家经贸委副主任,1957年考入清华大学动力系。在校期间,为舞蹈队队员,曾担任文艺社团团长。

徐锡安:历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新华通讯社副社长等职。1962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系。在校期间,为军乐队队员。

胡昭广:原北京市副市长,195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校期间,为舞蹈队队员,曾担任舞蹈队团支部书记、文艺社团副团长。

50年代末60年代初,蒋南翔校长曾提出建立培养人才的“三支代表队”:政治辅导员是政治工作代表队、因材施教的业务尖子是科学登山队、体育运动队和文艺社团是文体代表队。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多个学生艺术社团合并,成立清华大学学生“文工团”。1978年更名为“学生艺术社团”,1993年更名为“学生艺术团”并沿用至今。学生艺术团现有军乐、民乐、合唱、交响乐、舞蹈、话剧、国际标准舞、键盘、美术、摄影、京剧、曲艺等十二支队伍,队员来自各个院系,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以及留学生在内约1200名,其中,90%以上的学生是进入大学之后从零基础开始接触、学习艺术,进入艺术团。

一直以来,作为文体代表队重要成员的学生艺术团是清华学子进行艺术实践的园地,是学校实施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培育了大批具有艺术特长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还发挥着“代表队”的示范作用,通过提高促进普及,对全校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提高艺术修养,提升全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