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举行艺术教育中心成立20周年

清华大学举行艺术教育中心成立20周年

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百年纪念活动

为总结我校艺术教育的历史经验,探索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使命,2013年12月22日,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举办成立20周年纪念会,并结合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主办“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使命”座谈会及学生艺术团新老团员座谈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我校原文艺社团合唱队队友华建敏、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邓卫、教育部体卫艺教司副司长万丽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等领导,校艺术教育中心原主任郑小筠、校团委书记赵博、教师代表吕建强、毕业生代表于干、王进展,以及艺术家代表、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于海分别做主题发言。纪念大会由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主持。

华建敏于1957年至1963年就读于我校动力系,是原学生文艺社团合唱队队员。他在纪念会上回顾了自己大学期间参加文艺社团的排练和演出经历,分享了对艺术教育的感悟和体会。他说,艺术教育经历帮助自己确立了人生方向,培养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扎实的作风、全面的素养。他强调,大学艺术教育要注重文化传承,清华艺术教育要服务大局,培养更多有定力和判断力、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人。

邓卫副书记在纪念会上回顾了我校百年艺术教育历史,特别是梅贻琦、蒋南翔的艺术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邓卫指出,艺术教育对我校办学业绩功不可没,对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己任的一流大学不可或缺。邓卫强调,检验艺术教育的标准在于能否营造让师生认同美、欣赏美、践行美的氛围,让艺术的色彩、科学的光芒、人文的光辉,共同组成清华园不可分割的风景线。

教育部体卫艺教司副司长万丽君、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郑萼分别在纪念会上讲话,充分肯定了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成绩。他们认为,清华面向普通学生的艺术普及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为其他院校树立了榜样。

事实上,在清华百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艺术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1911年清华学校创立起,艺术教育就成为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1913年,第一位音乐老师林美德从美国来校任教,其后多位导师陆续来校开设音乐、美术类课程。20世纪30年代,设立了中乐部、西乐部,逐步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学生艺术团体更是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1916年成立军乐队;1917年成立了游艺社;1919年改为新剧社;1920年,成立了美术社、小说研究社;1921年,小说研究社改组为文学社,21年成立国声社,后发展成为国乐社。1933年曹禺在清华创作了著名剧作《雷雨》,1935年清华学生组成的“海燕”歌咏团成为“一二?九”运动中最活跃的队伍之一。

浓厚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不仅培养出学术大师、建设栋梁、科技尖兵,也成就了一批戏剧、音乐、美术等方面的艺术家、乃至艺术大师,像顾毓綉、赵元任、洪深、曹禺、黄自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虽然他们对于艺术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非起始于清华,但清华却在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为他们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促进他们在艺术事业上的成就,也对近代中国戏剧、音乐、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清华大学成立音乐室。1949年以后,音乐室曾经是中国普通高校中唯一的艺术教育机构。1993年,在原音乐室基础上成立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从音乐戏剧等舞台艺术门类扩展为美术、摄影等视觉艺术。先后引进音乐、舞蹈、美术、美学教师来校任教。艺术类课程教学资源得到很大补充,课程覆盖面得以扩大,在艺术教育的通识课程建设上,逐步完善了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从2002年开始,清华大学进行了面向普通学生的艺术类选修课课程改革,将艺术类课程纳入到全校人文素质核心课程建设,在对国外大学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最终将普通大学的艺术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教育学科体系来建设。从而设置了在本质上区别于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艺术素质、艺术技能、创新思维为目标,将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

自成立以来,艺教中心一直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提升全面素质”的教育理念,目前,由艺教中心开设的通识类艺术教育课程容量达每年6000余人次,学生艺术团12支代表队人数超过1200人,每年在新清华学堂等场馆举办高水平演出和艺术名家讲座超过100场次,受益学生超过10万人次。

当天下午, 围绕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使命”研讨会。大家围绕综合性大学如何实施艺术教育以及艺术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等问题,特别是如何开展面向普通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以及在普通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实施途径和教学方法等具体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此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北京市教委学生活动中心王军处长、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全国高等教育协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晓旭教授、北京美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赵方教授、高等教育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唐志远教授、作曲家甘霖等一批综合性高校、艺术院校及艺术家代表。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全体教师和其他关心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各届热心人士出席。

当晚,针对艺术团团员的培养发展问题,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团新老团员座谈会。会上,特别邀请了一批曾经在艺术团担任学生干部和骨干的老团员与在座现任团员进行交流,同时也对现任团员寄予了殷切的希望。大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就如何建设艺术团以及艺术团工作的实践经验等话题进行了热烈坦诚的面对面交流。老团员周旗钢、陈涛等人,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向在校艺术团团员介绍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强调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这种艺术教育,对自己今后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年轻团员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决心继承艺术团优良传统,矢志将清华大学的人文艺术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百年清华的艺术教育为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走进新百年,艺术教育中心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结合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目标,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队伍,为学校人才培养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