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本学期"艺术名家讲堂"第五讲如约在大礼堂开讲。本期邀请到的讲座嘉宾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民族音乐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和云峰(桑德诺瓦)教授。讲座由艺术教育中心常务副主任赵洪主持。

(图为讲座现场 张永生摄)
和云峰老师一直从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理论、音乐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领域研究、教学多年。著有《纳西族音乐史》(200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2004)、《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2012)、《艺术管理学理论及实践》(2014)等13部。主编《2005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论集》《学者与学统》等11部。获得:金钟奖、山花奖、精品教材奖、文艺评论奖、音乐评论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28项。主持并完成教育部、文化部、科技部、北京市、中央音乐学院等重点研究课题21项。现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艺术总监等职。

(图为讲座现场 张永生摄)
当晚的讲座先从民族音乐概论切入。在和老师的讲解和引导下,同学们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把握。之后和老师重点介绍了云南纳西族的音乐白沙细乐。白沙细乐,纳西语传统称谓为“勃拾细哩”,是纳西人对迄今仍然传承于民间的一组丧葬器乐、歌舞组曲的总称。该乐一传为“元人遗音”:即此音乐为元世主忽必烈1253年入滇时赉赠纳西土酋麦良并由纳西族艺人世代传承的“宫廷礼乐”;一传为“创自民间”:即该乐是为描写纳西族与异族间的一场战争,并也为祭奠双方阵亡将士之阴魂而由纳西族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的“安魂乐曲”。
1957年云南省业余歌舞戏曲汇演(留影)现存《笃》《纵拾》《三思吉》《阿丽丽构吉徘》《幕布》《美咪呜》《跺蹉》《抗蹉》8段;《白沙细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音乐表现形式,而是一个积淀丰厚的“文化综合体”。
(撰稿:吴妮妮)
(编辑:吴妮妮)
(审稿:赵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