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介绍



付桂生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讲师

  教育背景

2015年9月—2018年7月,中央戏剧学院   艺术学博士(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校级优秀毕业生)

2012年9月—2015年7月,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戏曲学硕士(校级优秀毕业生)

2005年9月—2009年7月,山东艺术学院   文学学士(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奖)

  开设课程

《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清华大学优质通识课程)《京昆名剧赏析》(清华大学优质通识课程)《戏剧剧本基础写作》《戏剧剧本进阶写作》《剧本阅读与鉴赏》《中外戏剧史》

  工作履历

2018年7月至今 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学术经历

主持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京剧与中国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及出版”。

主持清华大学课堂评估改革项目“《剧本阅读与鉴赏》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实践研究”。

主持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君子文化研究中心课题“中国戏剧的君子文化建构及意义”。

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音乐传承发展研究”(批准号23ZD04)主要成员(在研)

国家社科艺术学重点项目“昆曲谱曲法研究”(批准号:21AB002)主要成员(在研)。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戏曲艺术当代发展路径研究”(批准号:14ZD01),子课题负责人(结项)。

参与完成文化部文化艺术研究项目《昆曲清唱研究》(批准号:14DB11)。

参与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清代宫廷昆弋承应戏音乐研究》(批准号:15YJC760133)。

2020年7月-2021年7月,入选文化和旅游部主办“千人计划”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项目第五期高级研修班。

2020年7月-10月,入选第二届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艺术大家讲习班”。

2019年7月6-11日,参加北京大学等主办,“第十一届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

2019年7月-10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昆曲编剧人才培养项目”。

2018年7月-10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古代戏曲编创人才培训项目”。

  研究方向

中国戏剧历史与理论,戏剧美育,剧本创作

  奖励荣誉

2024年度,论文《戏曲程式表演的“现代性”观念及方法建构》,获得第38届田汉戏剧奖理论奖·二等奖。

2023年度,论文《论古典戏曲教化观念演进及体系建构》,获得“戏剧中国”2022年度戏剧作品征集·文论类优秀作品。

2022年度,论文《马克思主义戏曲评论的典范—论郭汉城先生的戏曲评论观》,获得第36届田汉戏剧奖评论类一等奖;论文《田汉“话剧加唱”的观念演进及审美价值》,获得第36届田汉戏剧奖理论类三等奖。

2021年度,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分工会积极分子。

2020年度,美育案例《以戏曲之美,传中国精神》,获得北京市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文科思政组)二等奖;美育论文《戏曲校园美育的价值及时代意义》,获得北京市学校美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2018年度,清华大学仲英青年学者。

  社会兼职

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理事、秘书长

中国科教电影电视协会教育委员会理事

中国文联所属中国戏曲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特聘研究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员

北京青少年戏剧影视协会监事

北京市戏剧家协会会员

北京市影视艺术学会会员

  代表性作品  

评论《乘国风探索戏曲青春化的新命题》,发表《文汇报》2024年2月4日版。

论文《论古代戏曲美育观念的历史演进及体系建构》,发表《艺术百家》(CSSCI扩展版),2024年第3期。

评论《青春化探索为戏曲传承提供新思路》,发表《光明日报》,2024年7月24日。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编号:022SJZD117)阶段性成果《中国文学通识》,戏曲部分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论文《一代醇儒汪应辰与朱熹的文化交往》,发表中国作家网,2024年10月10日。

论文《文化自信视域下戏曲校园美育的价值与时代意义》,发表《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论文《戏曲程式表演的“现代性”观念及方法建构》,发表《上海艺术评论》,2023年6期。

评论《未读大学,却独步戏剧史学界》,《解放日报》,2023年6月10日刊。

评论《北方昆曲剧院:唱出戏曲传承好声音》,《中国文化报》,2023年6月23日刊。

评论《戏曲进校园筑牢青少年审美基石》,《中国文化报》2022年9月8日。

评论《浙江省瑞安越剧团:赓续南戏文脉 打造文化名片》,《中国文化报》2022年9月14日。

评论《梅派艺术当代传承路径—以肖迪为例》,《中国京剧》,2022年8月刊。

论文《现当代小说与越剧现代戏发展—以新世纪以来上海越剧院改编创作为例》,《上海艺术评论》,2022年12期;收录《信念:纪念越剧改革80周年暨袁雪芬诞辰100周年研讨会文集》。

论文《论戏曲表演的身体传承与意象创造》,《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22年第4期。

论文《田汉“话剧加唱”的观念演进及审美价值》,发表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刊》2022年卷。

论文《高校京昆美育文化的历史演进—以清华大学为例》,发表于《中国京剧》,2021年第2期。

评论《<嫦娥奔月>的复排启示与当代意义》,发表于《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13日。

评论《童心 启智 向美—儿童音乐剧<小萤火虫跟宝宝一样>的创新与突破》,发表于《戏剧文学》,2021年第6期;收录著名剧作家冯俐出版《冯俐剧作选》。

论文《立足现代  固本培元—2021年中国昆剧节回看》,发表《戏剧文学》,2021年第10期。

论文《马克思主义戏曲评论的典范—论郭汉城先生的戏曲评论观》,发表《剧影月报》,2021年第12期。

论文《试论京剧表演传承的身体特性及内涵》,发表《梅兰芳学刊》(文旅部梅兰芳纪念馆主办),第六辑,学苑出版社。

论文《当代京剧口传心授的“创造力”》,发表于《中国京剧》2020第2期。

评论《隐喻的身体欲望—评英国国家剧院<李尔王>》,发表《剧作家》2019年3月刊。

评论《让戏曲电影拍出“时尚感”—评沪剧电影《雷雨》》,发表《中国文化报》,2019年11月4日刊。

评论《传统昆曲的当代“青春表达”》,发表《光明日报》,2017年,7月6日。

论文《炼意于美 化技为艺—3D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审美探微》,发表于《视听》杂志2016年第9期,人民网转载。

剧评《一场精心设计的“误会”—评小剧场戏曲〈三岔口2016〉》,发表于《北京日报》,2016年8月25日刊。

剧评《一场“伊丽莎白时代”风情的快乐喜剧—评英国环球剧院版〈威尼斯商人〉》,发表于《北京日报》,2016年9月22日刊。

论文《戏曲电影生存发展与传播生态的新思考》,发表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影国际论坛”,2016年9月。

论文《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作品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刍议》,发表于《中国广播影视文存》(2016年卷),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论文《论电视剧叙事修辞上的“戏剧性”误读》,发表于《中国广播影视文存》(2015年卷),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著作

《梅兰芳与中华美育精神》(合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23年版。

《中国京剧表演教学研究论纲》(合著),中国戏剧出版社,2018年版。

  剧本创作

昆曲折子戏《双义节·审玉》,浙江永嘉昆剧团排演,入选文旅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21第八届中国昆剧节演出。

京剧剧本《什刹海畔的电波》,获得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主办“戏剧中国”2021年度戏剧作品征集“优秀剧本奖”。

京剧剧本《郭守敬》获得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基金资助。

京剧歌舞小戏《梨园传奇》在2017年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五月的鲜花”文艺会演,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

话剧剧本《颜真卿》获陕西省第六届小戏小品展演大戏类剧本一等奖(陕西省文联、省剧协主办)。

话剧剧本《新宋江杀惜》获“中华颂”第七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

  联系方式

fugs11@163.com